一年級男孩經常擠眉弄眼,還一直干咳,不想卻是患上了抽動癥。
小林同學這種癥狀持續了一兩個月,家人誤以為他過敏引發眼結膜炎,用眼藥水后不見好轉,又是吃藥做霧化,但還是干咳不止,嚴重影響學習。
溝通后醫生得知,小林同學上幼兒園中班就開始接觸幼小銜接,暑假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上。上小學后,他對學校環境不適應,學習有些不在狀態,父母經常責怪他。醫生分析,學習壓力增加和家長管束過多成為孩子發病誘因。在對癥進行藥物治療后,小林同學的病情有了改善。
頻繁眨眼說臟話 可能是抽動癥表現
生活中,少年兒童頻繁眨眼、噘嘴、搖頭,甚至愛說臟話,這些“壞習慣”可能是抽動癥的表現。
記者從泉州市婦幼保健院·兒童醫院了解到,近年來抽動癥患兒有所增加,占神經內科月門診量三分之一,高峰期時超一半。抽動癥久拖不治或造成患兒學習困難,產生抑郁情緒。
泉州市婦幼保健院·兒童醫院兒童神經內科主任林學鋒介紹,抽動癥也稱抽動障礙,是一種起病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,以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。
“該病表現出來的抽動癥狀,常被家長誤認為是壞習慣。”林學鋒介紹,抽動癥分為運動型抽動和發聲型抽動。運動型抽動多發生在臉部、肩膀、四肢等,如眨眼睛、做鬼臉、頻繁搖頭、聳肩、跺腳;發聲型抽動是由于呼吸肌肉、咽喉、口腔和鼻子等器官的肌肉抽動致發出不受控制聲響,如尖叫、喊叫、清嗓子、吐唾沫、吹口哨,有些患兒還會說臟話甚至無緣無故罵人。
林學鋒介紹,孩子抽動表現在精神緊張、壓力大時癥狀加重。一些家長誤認為孩子在“搞事”搗亂,不停責備,有的孩子因言行長期不受控制,只好休學。
及時發現病癥 及時干預治療
林學鋒介紹,約半數患者可同時有一種或多種行為障礙,稱為共患病。有數據統計,40%~75%患兒合并注意缺陷多動障礙,閱讀、書寫及注意力問題凸顯表現出學習困難。部分患兒在遭受指責、嘲笑后感到尷尬、焦慮或自卑,產生睡眠障礙,甚至造成焦慮、抑郁、強迫癥等心理問題。
“一旦發現孩子有抽動癥狀應盡早干預,避免影響孩子以后的生活、學習和社交。”林學鋒表示,從接診情況來看,新學期剛開始、寒暑假期間接診患兒較集中,占門診量一半以上,有的是剛入學不適應,有的是假期各類興趣輔導班的學業過多誘發,有的與長時間玩手機有關。
抽動癥如果沒有盡早干預,10%患兒病癥會遷延到成年,影響今后的工作和生活。
在對癥治療的同時,家長要營造和諧親密的家庭氛圍,避免過多管束,不勉強孩子做其反感的事,多引導孩子開拓興趣,鼓勵孩子參加戶外集體活動,轉移注意力。此外要保證孩子充足睡眠,每天一兩個小時運動可調節緊張情緒,增強體質,減少感染機會。避免吃辛辣、刺激性物質和致敏食物,適當食用富含鈣、鐵、鋅等食物,適當補充維生素D,有利于抽動癥狀的改善。(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)
正確答案: 腦供血不足 答案解析: 站起來頭暈是由于短暫的腦供血不足引起來的,當由臥位變為直立位時,由于重力的作用使靜脈擴張、靜
版權聲明 | 關于我們 | 聯系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回到頂部
電話:0595-28985153 傳真:0595-22567376 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
CopyRight ?2019 閩南健康網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-10 閩公網安備35050302000974